7月18日,“2025国际绿色零碳节暨ESG领袖峰会”在上海拉开帷幕。本次峰会以“践行绿色发展共赴零碳未来”为主题。会议现场邀请双碳领域领军代表、国际组织和NGO领导人、商界领袖、主流媒体等各界代表逾千名见证活动盛大开幕。
国际能源网总裁、国能能源研究院院长张福龙应邀以《碳中和行动:ESG创新与产业变革》为题作主题演讲。
张福龙从ESG与企业高质量发展背景、 ESG背景下企业的战略目标、ESG背景下企业的战略牵引、ESG背景下企业的战略路径、ESG背景下企业的战略方针、ESG背景下企业的战略实施六个方面对碳中和背景下企业如何围绕ESG进行创新与变革进行详细分析。
他指出:“ESG与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需要,企业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ESG实现标准化、指数化、数据化。”
ESG的价值在于
将国家发展战略植入企业运营体系
张福龙认为,ESG的内涵为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结合体,而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高质量发展还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命质量为目标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方向,包括发展理念高质量、监管治理高质量、产业发展高质量、市场主体高质量、社会保障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综合效益高质量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关乎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和最终目标。
以党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以提高人民生命质量为目标,以匠心文化打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以产融平衡为战略牵引,制定企业的具体发展目标,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ESG评价体系,将国家发展战略植入企业运营体系,引导企业发展,强化社会责任履行,进而引导社会价值共识的可持续发展。
以ESG为战略支点
驱动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从ESG对企业进行战略牵引的角度出发,张福龙认为,以ESG为战略支点可以驱动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他表示:“战略牵引是贯穿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过程的重要行为,是关系到企业整体发 展与局部发展、长期发展与短期目标的基本性问题。”
“基于当下全球经济的整体环境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 ,倡议企业高质量发展以产融平衡为战略牵引。”
“以ESG为战略支点,通过资源整合与价值重构,驱动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核心逻辑为:将ESG要素嵌入企业价值链,形成‘战略-运营-绩效’闭环。”
张福龙进一步分析道:“以产融平衡为战略牵引有四方面内容。一是以产融平衡为战略牵引建立企业产品的供应链体系;二是以产融平衡为战略牵引建立企业的市值管理体系;三是以产融平衡为战略牵引建立企业的知识产权体系;四是以产融平衡为战略牵引建立企业的产业生态体系。
他以宁德时代通过“零碳工厂”和“电池护照”技术,在电池碳足迹管理领域形成全球领先标准,提前满足欧盟《新电池法》要求,抢占国际市场话语权的案例,阐明了ESG背景下企业的战略路径的选择方式。
张福龙进一步提出:“努力追求产品或解决方案的领先型 ,保持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这就是宁德时代选取的领先型战略,对于企业在打造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非同凡响。”
ESG背景下企业转变升级方式
在ESG发展的大背景下,张福龙认为企业需要转变升级方式。首先要由产品经营转变为生产要素经营。将资本与ESG要素结合,例如,通过ESG基金投资绿色技术,实现财务回报与社会价值双赢。
其次,要实现由利益导向转变为市场价值创造的转变。这种做法是将企业的行为由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转变成满足客户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创造市场价值的同时赚取经济利益。
此外,要实现由企业升级转变为产业链群经营。这种方式是由企业自身技术、管理、市场等内涵式发展,转变成内涵式和外延式协同发展,通过融入、影响和推动产业链群发展来促进企业自身发展。
ESG面临挑战之时企业应如何应对
张福龙认为,当前中国ESG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ESG判断标准难统一,虽然ESG发展理念着眼人类未来,从长期上看是有益于地球上所有人,但是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各区域的传统价值文化差异较大,以及各国面临的不同紧迫问题。
因此,ESG发展思路有可能与当下经济社会需求产生矛盾 ,特别是在社会与治理维度的权衡标准可能存在很大分歧。
我国的ESG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同样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不同行业、 不同发展阶段、 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具有差异显著 ,从资金或资金成本压力、 产品和服务水平、 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管理运营方式、 供应链管理、 产业生态地位、 核心竞争能力等方面,影响企业转型的困境存在多样化。
在这些挑战面前,企业应该做到一方面要把企业战略实施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中;另一方面要让企业战略实施过程适应ESG投资全景式评价体系;再者要让企业战略实施过程适应企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将ESG目标纳入KPI考核体系、让ESG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
只有这样,以ESG为战略支点,通过目标设定、路径选择、方针调整与实施优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才能最终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