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友钴业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1.9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7.11亿元,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2025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竞争激烈的产业形势、国际化进程中加剧的不确定性,公司始终锚定战略定力,贯彻稳中求进、进中求胜的工作要求,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本质,落实创新驱动、市场先行、效益导向、结构优化、保障有力的经营思路,抢抓市场机遇,拓宽发展空间,扩大开放合作,深化管理变革,推进降本增效,实现产供销运高效运转、盈利能力稳步提高、经营韧性持续增强,创造了历史同期最好的经营业绩,有力推动了公司高质量发展。
上半年,公司围绕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一体化优势持续释放,经营业绩创同期新高
公司充分发挥产业一体化优势,抓机遇、拓市场、增订单,着力提升质量、成本、效益三大要素,运营质量稳步提升,经营业绩创历史同期新高。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1.9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7.11亿元,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新高。今年上半年,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3.96万吨,同比增长17.68%,超高镍9系产品占比提升至六成以上,三元正极材料出口量占中国三元正极总出口量的57%。三元前驱体出货量4.21万吨,因主动减少部分低盈利产品出货,优化产品结构,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钴产品出货量2.08万吨,同比下降9.89%。镍产品出货量13.94万吨,同比增长83.91%,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上游红土镍矿湿法冶炼产能全面释放,持续稳产超产,为下游镍产品、钴产品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原料保障。下游锂电材料端,聚焦战略核心客户,紧跟主流技术路径,坚持高端化、全球化、差异化路线,积极推进新应用场景下的深度合作,大圆柱电池材料实现规模化量产,与亿纬锂能、LGES、宁德时代、远景AESC、中创新航等领军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固态电池材料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开发,与国内头部电池企业深度合作,并与孚能科技、卫蓝新能源、清陶、金羽等重点客户达成战略协同,在固态、半固态电池材料研发、量产、市场开拓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构筑了公司在大圆柱电池材料和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二)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技术进步成果显著
报告期内,公司大力实施“支撑产业、引领未来”的科创战略,加强科研管理,完善科创体系,持续实施“330”科研计划,加快培育和发展以创新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技术进步成果显著。公司上半年完成115项专利申请,获得42项专利授权,现有专利累计申请总量达1488项,累计专利授权604项。由公司牵头制定的两项镍钴原料标准,经国家工信部批准发布,填补了我国镍冶炼中间品领域标准体系的空白。牵头承担的国家级《高安全高比能固态电池用正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立项,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一体化产业链进一步加强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取得一系列成果。在资源开发领域,依托成建制的自主设计能力,整合工艺、装备、生产及管理等技术优势,形成谱系化、工程化技术体系,支撑多项目高质量建设和运营,有效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在有色冶金领域,聚焦电镍一体化物质流平衡与电钴提效技术创新,工艺降本效果明显;推进多款高端镍产品开发并实现量产,形成主流镍系产品全覆盖的多元化布局;多款4.55V高电压四氧化三钴产品量产。在前驱体领域,强化技术领先优势与市场渗透力,50余款中高镍三元前驱体产品全球认证领先,钠电聚阴离子实现工艺定型,富锂锰基前驱体首代定型、二代预研并切入固态/低空/机器人供应链。在正极材料领域,持续扩宽正极材料谱系,多款用于车用大圆柱电池、e-VTOL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的9系超高镍三元正极已率先实现规模化出货并持续放量,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已应用于终端客户1000公里超长续航车型,全固态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开发全路线覆盖,多款9系产品容量达到230-235mAh/g,在客户端测试处于第一梯队;富锂锰基材料紧跟客户固态电池技术迭代,成功开发超高容量型全固态富锂锰基,镍锰尖晶石材料进入吨级验证阶段。
(三)全球布局持续深化,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海外资源、国际制造、全球市场的经营格局,进一步放大产业一体化、经营国际化、发展生态化优势,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上游资源端,在印尼,公司新增参股2个红土镍矿,镍钴资源储备进一步增厚。湿法项目持续领跑,MHP出货量约12万吨,同比增长超40%。年产12万吨镍金属量的Pomalaa湿法项目开工建设,年产6万吨镍金属量的Sorowako湿法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有序推进,波马拉园区展开建设。在津巴布韦,通过补充勘探,Arcadia锂矿保有资源量从150万吨碳酸锂当量增加至245万吨,品位提升至1.34%;项目生产运营指标不断优化,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年产5万吨硫酸锂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年底建设完成,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发挥矿冶一体化优势,进一步降低锂盐生产成本。下游锂电材料端,印尼华能5万吨三元前驱体一期项目实现批量供货,为进入北美市场奠定基础;匈牙利正极材料一期2.5万吨项目顺利推进,预计年内建成,助力公司深度嵌入欧洲电动汽车产业链,抢占欧洲乃至全球锂电产业链市场先机。
(四)深入推进管理变革,降本增效成效明显
公司坚持以业务为本质,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深入推进管理变革,进一步提高管理能力,运营效率明显提升,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在生产运营方面,深入推进极低成本、极高效率、极致能效的极致制造,强化标准成本核算与月度成本动态分析,划小核算单元、压实责任,实现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在费用管控方面,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立足目标管控,结合公司业务发展实际动态调整预算编制、强化费用管理,确保预算控制目标刚性落地,实现管理费用持续下降;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对标行业先进企业推进供应链管理变革,强化品类经营计划闭环管理、提升供应链管理专业水平,深度挖掘并充分发挥集团规模采购优势,供应链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资金管理方面,通过加速资金周转效率、优化长短期融资结构、精准把握利率窗口期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等多项举措,带动上半年平均融资成本较上年降低30个基点,财务费用同比降低14.80%。此外,持续大力实施“增节降”活动,上半年推进近300个增节降项目,通过激活基层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推动全员增收节支降耗。
(五)全面提升ESG管理,引领产业可持续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ESG实践,通过技术创新与全球协作,推动产业高质量、低碳化发展。强化矿产供应链及原料供应商的尽责管理,系统性构建绿色供应链生态,获评工信部颁发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树立绿色供应链标杆地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建立全流程温室气体排放与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持续推进“降碳、减碳、低碳”三大工程,报告期内实现减碳约69万吨。携手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及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中国-印尼社区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发起津巴布韦Goromonzi社区发展项目并成功入选“2025年商业向善创新案例”,彰显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力与影响力。报告期内,公司标普评级提升,首次入选标普全球《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2025》、跻身可持续发展领先企业,蝉联《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2025)、福布斯中国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2024-2025)。
(六)落实专项行动,共享发展成果
公司积极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实“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与投资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一是聚焦主营业务,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聚焦新能源锂电材料产业一体化产业链,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本质,稳中求进、进中求胜,取得了生产稳定、运营高效、发展稳健、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1.9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7.11亿元,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二是重视现金分红,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公司始终高度重视投资者的合理回报,坚持用真金白银回报股东。报告期内,公司完成2024年度权益分派,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达8.39亿元。近3年累计现金分红金额占最近3个会计年度平均净利润的比例达到74.51%。
三是增持激励并举,切实增强投资者信心。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为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华友控股累计增持1748.44万股,对应增持金额达53,999.09万元(含交易费用)。此外,为完善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积极性,提高凝聚力,推动公司长远发展,公司实施新一期股权激励计划,授予限制性股票934.93万股,覆盖员工1100余人,实现公司、股东和员工利益的一致性,促进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利益,从而多维度增强投资者信心。
四是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强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公司严格遵守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与透明度,通过定期报告详细披露产销、财务、研发、投资、发展战略等关键信息,强化临时公告管理,及时传递公司重大信息,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全面参考。公司十分注重投资者关系管理,已构建多元化投资者交流机制,通过组织业绩说明会、接待投资者实地调研及线上交流、参加投资策略会、回复上证E互动投资者提问、接听投资者热线电话等多种沟通渠道,积极回应投资者关切,主动传递公司长期投资价值,构建了良好的投资者互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