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地风光无限,清洁能源优势显著,钢铁、化工等高耗能工业企业在此聚集成群。这些企业的刚性用能需求与绿电的天然波动之间,需要一座稳定可靠的“转换桥梁”。
现实难点
钢铁厂、电解铝车间等高耗能企业的生产场景,对能源有着极强的刚性需求:连续、稳定、低碳、低成本。然而现实却是:
供需矛盾显著
因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度较高,企业面临巨大减碳压力,且能源成本受煤炭等燃料价格剧烈波动掣肘。企业进而扩大绿电应用规模,却因绿电波动显著、时空错配,无法在生产当中充分利用。
不仅如此,高炉煤气、化工反应余热等大量二次能源,因缺乏高效存储与灵活调度手段,利用率长期不足,造成可观的经济与能源浪费。
成本优化挑战
能源消耗大,能源费用占生产成本比重较高,因此对电价敏感。
这些问题关乎生产成本和低碳转型成效。西北绿电的丰沛动力,需要能够无缝对接高耗能企业刚性需求的技术桥梁。
破解方案
熔盐储热技术完美契合了高耗能企业的需求:
高度适配生产需求
充分整合绿电/谷电、工业富余能源(煤气、余热),产生高温蒸汽(>540℃)直接用于工艺加热、驱动汽轮机发电或供热,无缝对接现有工业能源系统,有效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破解供需矛盾
具备单日10小时以上的储热能力,可存储数百兆瓦时能量,稳定输出热能,满足大型工厂数小时至10余小时的稳定供能需求。
利用富余煤气、低成本绿电等加热熔盐存储电能,在用能负荷或电价高峰时段释放能量,降低成本,实现系统效率最大化。
政策创造转型红利
绿电直连等诸多政策支持下,西北工业企业迎来多重利好:
市场机制:催生更多样的购售电协议、辅助服务、虚拟电厂等模式,为灵活、创新的参与者提供降本、增收机会。
补贴支持:政策支持熔盐储能项目建设,部分地区提供专项补贴,进一步提升项目经济性。
碳市场:熔盐储热项目可帮助企业积累碳资产,通过碳交易获额外收益。
行业实践
在建龙钢铁,两座熔盐储罐正悄然改变工厂的用能方式:利用高炉煤气为熔盐加热储热,结合光伏绿电调峰发电,将多余能量转化为备用能力,构建起企业内部的柔性能源调节机制。
这是国内首次将熔盐储热技术应用于钢铁行业煤气发电系统,实现了真正的源-荷-储协同控制,预计实现:
每年调峰电量820万千瓦时;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约18万吨,收集煤气放散约5000万立方米,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
该项目由思安新能源投资、建设、运营,采用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除熔盐储热系统外,思安新能源还为项目开发了耦合煤气发电的调峰控制策略,实现“煤气—储热—负荷”之间的实时动态调节,兼顾安全、稳定与效益。
当前,项目成功经验已相继推广至六安钢铁、江苏永钢集团等企业,进一步验证了熔盐储热技术与工业高耗能生产场景的适应性。
结束语
当西北大地的劲风与骄阳转化为澎湃绿电,熔盐储热技术也在架起一座连接“风光无限”与“刚性生产”的坚实桥梁。它不仅是化解绿电间歇性与工业连续性矛盾的“稳定器”,更是高耗能企业降本增效、应对碳约束、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它所释放的经济效益与环保价值,为西北高耗能企业描绘了拥抱绿色变革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