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1.8亿千瓦的里程碑目标。
这一数字较2024年底的7376万千瓦装机规模实现“倍增”,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正式进入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然而,在“倍增”背后,一个结构性矛盾正在显现:以锂电池为主导的短时储能(<2小时)占比超过80%,而面向新能源消纳、电网保供、系统调峰等长周期、大容量需求的长时储能(≥4小时)装机占比却不足10%。
当“1.8 亿千瓦”的宏大目标遭遇“系统调节需求升级”的现实,长时储能能否乘势“起飞”,不仅直接推动新型储能在规模扩张中实现“量质并重”,更对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稳固构建、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需求双轮驱动:
当下长时储能迎来发展利好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新型储能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为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开年,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首次将长时储能定位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支柱,明确提出“强化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与前瞻性布局”,为产业发展指明战略方向。
作为政策落地的关键抓手,《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细化目标:到2027年,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锂离子电池主导地位持续巩固,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熔盐储热等长时储能技术占比显著提升,形成“短时调频+长时调峰”的协同体系。
这一目标既体现了对技术成熟度的审慎考量,也彰显了对能源系统长期调节需求的深刻洞察。
在中央政策引领下,地方层面同步发力,山东、上海等省份率先出台专项支持措施。
其中,山东省发布《关于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机制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创新性地对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给予2倍容量折算激励,有效提升项目经济性;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新型储能示范引领创新发展工作方案(2025—2030年)》,将全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长时技术纳入科技攻关重点,凸显对前沿技术的前瞻布局。
政策加码的背后,是能源系统结构性矛盾的日益凸显。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达21.59亿千瓦,同比增长30.6%,占总装机比重约59.2%。
随着电力系统“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应用)特征加剧,新能源发电间歇性与用电负荷持续性的矛盾愈发突出。
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太阳能弃电率升至6.6%,风电弃电率达5.7%,较2024年同期几乎翻倍,直接反映出系统调节能力的短板。
在此背景下,长时储能的“时间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以装机大省山东为例,截至2025年7月底,全省风光新能源装机达1.19亿千瓦,其中光伏装机9130万千瓦、风电装机2749万千瓦,光伏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
如果选择通过配置8小时以上储能系统,可将午间过剩光伏电力储存至傍晚释放,有效平抑日内负荷曲线,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多维协同破局:
如何让长时储能更好发展
在长时储能发展的黄金期,要实现1.8亿千瓦目标下的长时储能“起飞”,需构建“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市场驱动”的协同体系,明确三大关键路径,以系统性布局破解发展瓶颈,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首先,技术创新是长时储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可以按照短期降本、中长期提质的思路,分阶段推进关键技术优化与前沿技术布局,构建多层次技术支撑体系。
短期聚焦成本控制,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工艺改进,推动主流技术路线经济性提升。
可以选择重点推广电解液租赁等创新模式,减少企业初始投资压力,同时优化生产工艺,推动全钒液流电池初始成本进一步下降20%,破解电解液成本高企的制约难题。
此外,加快超临界压缩空气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通过技术迭代与工程优化,力争2026年前实现非盐穴项目成本与盐穴项目持平,拓展技术应用场景。
中长期着眼性能提升,布局前沿技术研发,推动长时储能向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方向发展。
重点攻关氯盐-硝酸盐混合熔盐体系等新型储热技术,将储热温度提升至600℃,实现能量密度增加30%以上,同时推动“电-热”耦合储能技术的集成应用,提升多能源形态协同利用效率,为高比例新能源消纳提供技术保障。
其次,产业集群建设是长时储能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抓手,企业可以围绕核心技术路线,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涵盖材料研发、装备制造、系统集成、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从产业链上游来看,企业可以加强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突破电解液、电极材料、储能容器等领域的技术壁垒,减少对外依赖,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在中游环节中,企业可以重点推动储能装备制造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通过产能整合与技术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
而在下游环节中,企业则可以选择强化系统集成能力,推动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电网调度、用户侧用能的深度融合,形成“研发-制造-应用”闭环。
同时,依托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企业集聚发展,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高效流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形成各具特色的长时储能产业集群,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载体。
最后,市场驱动是长时储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需通过机制创新与政策引导,完善市场交易体系,培育多元化应用场景,形成“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的发展格局。
在市场交易机制方面,推动长时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与容量市场,建立“分时容量电价+辅助服务补偿+现货套利”的多元化收益机制,明确储能在不同市场中的价值定位,提升市场参与积极性。
通过优化电价机制与交易规则,让储能的调峰、调频、备用等服务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保障投资主体合理收益。
在应用场景培育方面,聚焦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强化长时储能配套要求,在沙戈荒、海上风电等大型新能源基地规划中,明确强制配套15%以上的长时储能设施,形成刚性需求支撑,推动储能与新能源发电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运。
同时,鼓励发展“储能+光伏+制氢”等多能互补模式,通过系统集成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拓展储能应用场景,提升项目综合收益,推动长时储能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瓶颈待解:
长时储能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长时储能产业已迈入爆发式发展阶段,但在技术突破、成本经济性优化及产业链协同推进三大核心层面,仍面临亟待解决的挑战,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需跨越多重关卡。
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技术问题已成为制约长时储能产业快速推进的首要挑战。
在主流技术路线中,液流电池面临电解液交叉污染的难题,压缩空气储能则存在涡轮机疲劳失效的问题,这两大技术痛点均需通过材料领域的创新研发实现突破;
而在氢储能领域,当前电-氢-电循环效率不足40%,要提升这一关键指标,还需在固态储氢、高温电解等核心技术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业内专家指出,唯有攻克这些技术难点,才能为长时储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长时储能项目的高成本问题,同样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阻碍。
目前,长时储能项目初始投资强度处于行业较高水平,部分技术路线的度电成本显著高于传统储能技术及常规电力调节手段。
与此同时,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运维成本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这直接导致市场主体的投资回报周期拉长,投资积极性受到明显抑制。
为破解这一困境,行业普遍认为,需从技术迭代降本、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政策激励引导等多个维度发力,推动长时储能成本逐步降至市场化可接受区间,激活市场投资活力。
最后,产业链各环节协同不畅,是长时储能产业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长时储能产业涵盖上游核心材料与关键设备制造、中游系统集成、下游应用场景拓展及运维服务等多个环节,形成了复杂的产业链条。
然而,当前产业链各环节间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供需匹配效率偏低等问题,不仅影响产业整体运行效率,还导致上游关键材料与设备依赖外部供应的风险持续存在,同时中游系统集成与下游应用需求之间也存在衔接不足的情况。
对此,构建产业协同平台、统一技术与接口标准、强化上下游联动,成为补齐产业链短板、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
随着长时储能专项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行业对2027年的发展前景抱有明确预期。
据业内预测,到2027年,我国长时储能装机规模有望突破关键阈值。
届时,一个技术多元、市场成熟、标准健全的长时储能产业生态将初步形成——技术层面实现多路线商业化应用,成本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反映长时储能的价值,标准体系全面覆盖产业全生命周期管理。
这一产业跨越不仅将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更将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结构优化提供关键助力。
锚定2027:
长时储能发展总结与展望
从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到地方层面的落地实践,从技术路线的多元探索到产业生态的协同构建,我国长时储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突破1.8亿千瓦的目标,不仅是数字上的“倍增”,更是能源结构转型的“提质”考验。
当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持续接入电力系统,当新能源消纳压力日益凸显,长时储能作为破解“间歇性”与“稳定性”矛盾的关键抓手,其发展质量直接决定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成色。
尽管当前产业仍面临技术瓶颈、成本高企、产业链协同不足等挑战,但从政策端的精准发力、技术端的创新突破到市场端的机制探索,一条清晰的“起飞” 路径已逐步成型。
未来三年,随着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以及多元化市场收益机制的完善,长时储能必将从“政策驱动”加速迈向“市场驱动”,在实现自身装机规模跨越的同时,为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这场关乎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的产业变革,不仅将推动我国新型储能实现“量质齐升”,更将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锚定2027,长时储能的“关键一跃”,终将让新型电力系统真正“立得住、行得稳”,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而在长时储能产业加速突破技术瓶颈、迈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行业亟需一个高水平平台凝聚共识、共探路径。
10月9日-12日在上海举行的国能网·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年会,将汇聚领域专家与企业代表,深入探讨长时储能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落地之道,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扫描海报二维码查看会议详情)
来源:储能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