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科力远2025年半年度报告发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2亿元,同比增长23.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21.87万元,同比增长187.2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为2.79亿元,同比增长134.39%。
公告显示,科力远制定了明确的储能生态投建运计划,成功开发储备河北、山东、内蒙古、广东等省份优质独立储能电站项目超过10GWh,其中在河北、山东等地自主开发申报储能电站项目超过5GWh。2025年上半年,科力远已完成其中3GWh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内蒙古鄂尔多斯谷山梁1.2GWh独立储能电站、河北博野0.2GWh独立储能电站、山东诸城0.2GWh独立储能电站、山东罗庄0.2GWh独立储能电站等项目。这些项目已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将为科力远和联合体相关企业的投资收益和储能业务奠定坚实基础。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完成开工建设和实现并网的储能电站项目不低于4GWh,将于今年3-4季度逐步释放及落地。通过储能电站的滚动开发、投资、建设、运营和资本化,将实现公司储能产品及电站运营收入的稳步增长,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聚焦储能,打造关键技术攻坚能力
科力远聚焦先进储能材料和关键储能技术,依托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轻工业电池及储能材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联合中南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围绕储能调频、绿色提锂、固态与半固态电池、数字化安全诊断、电池回收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展开联合攻关,为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提供支撑。公司创新“镍氢+锂电”的混合储能技术,以两种和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的储能器件混合搭配,通过优势互补组成优化的储能系统,有效满足储能调频调峰等多元化场景需求;干法电极的开发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并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孵化的中固时代开展技术合作,将干法电极技术与其结构创新和系统创新技术结合,加快干法电极技术在固态和半固态电池领域的应用。报告期内拥有有效专利696件,包括发明专利321件,实用新型专利313件,外观设计专利62件;其中,国内专利657件,国外专利39件。
2、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赋能,锤炼先进储能系统精益制造能力
公司以持续满足客户严苛品质需求、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为导向,大力推动信息化、数字化质量管理工具与运用模式的研发,保障生产过程的精益协同和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持续推动基于品质向上的数据化、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改善。通过广泛运用可视化、数据化和通讯功能,摆脱设备运行、品质控制对人员技能与经验依赖所导致的主观偏差,具备了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制造能力,显著改善产品品质、提升产品一致性,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与质量管理成本。智能制造能力获充分认可,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目前,公司正基于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能力,打造一流的先进储能系统精益制造、交付和服务能力。
3、借势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混合储能和固态、半固态电池示范应用
储能产业面临高速增长与严重内卷的“冰火两重天”局面。同时,随着“136号文”发布,强制配储取消,产业逻辑从价格导向价值导向转变,低水平产能加速出清,唯有具有综合服务能力与场景创新能力的企业才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产业逻辑的变化,促使储能从“唯产品”的旧周期加快迈向“产品向场景打通、行业向生态升维”的新周期。对此,单一个体、单一环节、单一模式无法有效应对上述系统性变化,必须以全局视野统筹谋划,重塑产业生态。
2024年,公司牵头成立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公司通过发挥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各成员单位的长板优势,搭建四大平台(基于产品供应链的大联盟平台、基于产融深度结合的大资金平台、基于大项目大场景拉动的大市场平台、基于技术创新突破的大研发平台),夯实六个一流能力(市场开发能力、产品和服务能力、精益制造能力、商业模式打造能力、产融深度结合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打通“产品-场景-运维”全链条通道,实现了产品向场景打通,形成了整体解决方案,可高效快速地满足市场综合需求,为公司储能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关键支撑。
依托大储能创新联合体在独立储能电站、智能微网、零碳园区等场景端的需求拉动能力和工程化能力,围绕混合储能、固态和半固态电池技术,定制高匹配度的落地及成果转化场景,助力技术研发与验证,解决市场化应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