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储能网 » 储能产业 » 正文

“终止潮”席卷储能行业,谁能在洗牌中涅槃重生?

日期:2025-09-01    来源:储能头条

国际储能网

2025
09/01
08:3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储能行业 储能项目 万润新能

储能行业风云突变......

据储能头条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近20个储能产能类、电站类项目相继“踩刹车”,宣布终止、延期。

行业内大部分龙头企业都无法在这场风暴中独善其身。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股储能项目延期终止潮的出现,预示着储能行业正站在调整与重塑的关键节点。

头部企业纷纷按下暂停键

资料来源:各企业官网公告

7月14日,万润新能发布公告,官宣终止投资高达50亿元的“武汉研发技术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

该项目原本雄心勃勃,计划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及氢储能等前沿材料的研发与量产领域大展拳脚。

然而,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与企业战略的重新校准,让这一宏伟蓝图戛然而止,投资意向书到期后自动宣告终结。

公司坦言:“当前储能电芯价格较2023年下降超60%,盲目扩产将加剧经营风险。”

无独有偶,海四达与浏阳经开区签订的102亿元钠锂电池基地项目也于6月宣布终止。

这一曾被视为“新能源领域标杆工程”的项目,因碳酸锂价格暴跌导致钠电池成本优势缩水,叠加市场竞争加剧,最终未能启动实质性建设,导致嘉宾“遗憾离场”。

而长盈精密的转型之路也同样坎坷。6月4日,公司宣布将“常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零组件项目”的建设期硬生生拉长两年,智能穿戴设备零组件项目也不得不延期推进。

作为从精密制造跨界闯入储能赛道的典型企业,长盈精密所遭遇的困境,淋漓尽致地折射出行业内高悬的技术门槛与沉重的成本压力,宛如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禾迈股份的“储能逆变器产业化项目”则因全球贸易环境恶化戛然而止。4月30日,公司终止8877万元投资计划,直言现有产能已能满足市场需求,新增投资将导致产能过剩。

除了上述四家企业,高澜股份、科信技术、国安达等一众储能行业的头部企业,在2025年也纷纷加入项目终止的行列。

这一系列举动,清晰地表明储能行业正集体陷入“寒冬时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政策、市场、价格与技术成导火索

储能行业此番遭遇的“终止潮”,并非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政策导向转变、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战白热化以及技术迭代加速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共同引爆的结果。

首先,从政策层面来看,政策风向的转变是导致储能项目延期终止潮的直接诱因。

今年,《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 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关于做好电力现货市场 “全国一张网” 建设工作的通知》(394 号文)促使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提速。

这两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文件,一下子终结了储能行业长期以来对政策红利的依赖,使得储能需求不得不转向市场内部,去挖掘自身的内生增长动力。

此前,储能行业的火爆吸引了大批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蜂拥而入,不少更是跨界而来。加之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盲目扩张产能。

政策风向突变后,市场需求预期大幅下滑,项目收益变得难以捉摸,这使得企业在规划产能时不得不慎之又慎,纷纷选择延期或终止项目,以规避风险。

其次,从市场层面来看,市场供需的失衡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经过前些年的迅猛扩张,储能行业陷入阶段性产能调整期。

据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

供过于求的局面引发价格战愈演愈烈,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无情压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新项目自然望而却步,持极度谨慎的态度。

然后,从价格层面来看,储能行业的价格战,更是将企业利润“压榨” 到极限,其中储能电芯价格战,堪称项目终止潮的 “直接推手”。

据储能头条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平均价格如自由落体般,从0.9 - 1.0元/Wh暴跌至?0.289元/Wh,降幅超60%。

碳酸锂价格也从2023年初的50万元/吨,一路狂泻至2025年中的15万元/吨,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电池成本,但也彻底点燃了行业恶性竞争的 “战火”。

企业之间为了争抢订单,陷入“内卷式” 低价竞争,试图通过压低价格 “卷死” 对手,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两败俱伤,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最后,从技术层面来看,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储能技术向多元、快速迭代方向发展,技术更新换代非常之快,基本半年到一年为一个周期。

这使得储能企业在技术投资方面面临的风险呈指数级增长,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例如,在核心的电芯与配套系统领域,技术迭代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行业格局。

此前行业内对大容量储能电芯的探索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如今量产能力已成为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瑞浦兰钧推出的新一代储能大容量电芯问顶?392Ah,凭借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及安全性上的领先技术优势,有望成为行业内首个实现该级别大容量电芯量产的产品,打破此前大容量电芯“难量产、成本高”的行业瓶颈。

与之配套的瑞浦兰钧PowtrixTM6.26MWh储能系统,更是与392Ah大容量电芯形成“芯-系”协同优势——通过电芯与系统的深度适配优化,不仅大幅提升了储能电站的空间利用率,还降低了系统集成与运维成本,该系统计划于今年年中实现大规模量产交付,意味着行业将正式迈入“大容量电芯+高集成系统”的量产应用新阶段。

储能行业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

储能项目终止潮的出现,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储能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孕育着全新的机遇,促使行业加速变革与重塑。

首先,行业从“政策依赖” 转向 “市场导向”。

以前,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为储能项目提供了稳定的销路,企业只需背靠政策大树,便能轻松盈利。但随着政策的调整,企业必须直面残酷的市场竞争,开启“断奶后自主觅食” 的征程。

那些单纯依赖政策红利,自身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在这场市场洗牌中,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出局。

所以这也警示储能企业,技术才是“护城河”,想要不被时代“拍死”在沙滩上,发展技术才是硬道理。而科华数据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堪称转型成功的典范。

面对政策调整后的市场新态势,科华数能迅速做出反应,基于自身深厚的技术沉淀,推出了一系列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

在2025年,科华数能发布的液冷簇级PCS储能解决方案便是其技术实力的有力彰显。该方案中的新一代液冷簇级管理PCS功率密度超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为储能设备的高效运行筑牢根基。

其全域构网支撑能力使其能在复杂电网环境下稳定运行,3倍过载可靠运行、毫秒级功率响应以及微秒级电压构建能力等特性,满足了市场对于储能设备在稳定性、响应速度等方面的严苛要求 。

在市场拓展方面,科华数能并未因过往依赖政策而在市场化竞争中畏缩不前。凭借在技术、产品、解决方案以及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科华数能积极开拓市场,与众多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其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在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涵盖新能源发电、电网侧以及用户侧等不同领域。让其能够在这场行业风暴中独善其身。

其次,从“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提升”。

行业初期,许多企业过分追求产能规模,大肆扩张生产,但却忽略的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而如今,产品的安全性、成本控制、能量密度等核心指标成为竞争关键。具备高循环寿命、低衰减率技术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以阳光电源为例,在此前行业内都大规模扩张的时候,采日能源并没有盲目跟进,而是专注于提升品质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

将研发重心放在提升产品安全性、优化成本控制以及提高能量密度等核心指标上。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阳光能源前不久正式推出PowerTitan 3.0 AC智储平台及多项储能技术创新成果。其产品在市场上以卓越的性能和稳定性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最后,从“单打独斗” 转向 “协同发展”。

储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新能源发电、电网调度、用户侧需求深度绑定。那些能构建“发电-储能-运维”一体化生态的企业,将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华为便是这一趋势下的典型代表。其依托在数字能源领域的技术积淀,构建起覆盖“光伏/风电发电-智能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运维”的全链条生态,尤其在工商业场景的落地中展现出极强的协同效能。

在东莞五株电子园区的“优光储充”一体化项目中,华为为企业量身打造深度融合方案,将1022kW分布式光伏、400kWh储能系统与88个全液冷超充终端无缝衔接。

通过华为智能优化器实现组件级精细化管理,即便在屋顶阴影遮挡区域,发电量也能提升10%-50%,项目年发电量达百万度;储能系统则精准匹配电价峰谷周期错峰放电,年放电量25万度,不仅缓解电网用电压力,更让项目内部回报率(IRR)达19%,投资回收期缩短至4.5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同时,依托华为智能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光、储、充系统的实时监控与动态调度——例如在电价高峰时段(1.5元/度)自动启用储能供电,低谷时段(0.3元/度)联动光伏为储能补能,单年帮助企业降低用电成本超30万元;同时通过AI算法预测设备健康状态,将逆变器、储能电池等核心设备的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以上。

最后,园区超充站优先消纳光伏绿电,形成“自发自用、余电存储、灵活调配”的能源循环网络,年减排二氧化碳约830吨,相当于种植4.6万棵树;同时全液冷超充终端支持“充电一秒一公里”,满足园区200余辆物流车、员工通勤车的高效补能需求,解决传统充电“慢、挤”的痛点。

该项目不仅被列为广东省低碳园区示范工程,其“光储充协同+智能运维”的模式已快速复制到东莞长安硅翔、樟木头安众、深圳坪山新宙邦等五大工业园区,累计覆盖光伏装机量超5000kW,储能容量超2000kWh,成为华为“发电-储能-运维”一体化生态在工商业场景的标杆范本。

写到最后

总的来看,储能项目的终止与延期,既是行业发展的“减速带”,更是实现转型升级的 “换挡器”。

这场储能行业的“大洗牌”将成为推动行业迈向健康发展新阶段的强大动力。它强力倒逼企业摆脱对过往路径的依赖,转向以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为核心的全新发展模式。

历经这场洗牌,储能行业将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更为强大、坚实的力量。

在这场激烈的行业变革中,究竟哪些企业能够率先突破技术瓶颈,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而在未来的储能市场中崭露头角,无疑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来源:储能头条

返回 国际储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